教育應該是培養帶著走的能力,能在生活中運用。低年級以學校為圓心,遠足前往環保站做環保、以回收物做童玩,認識環保的重要性。徒步走到郵局,將寫給爸爸媽媽的祝福明信片,親手投到郵箱,也認識到各行各業的辛苦。食農校育、配合課程的蝴蝶園課程,讓學生見證到生命的奇蹟與如何珍惜食物,並學習如何與其他生物共榮共存。高年級的宿營活動與生態之旅,除了結合課程,更是考驗學生生活自理能力、規劃能力、溝通能力、表達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的煉金石。 | |
課程名稱(活動名稱) | 課程特色說明 |
一年級-十鼓文化村 | 結合語文、生活及藝文領域,透過敲打樂器,感受聲音的強弱,讓學生了解國語「摹聲」修辭法;透過探索樂器的過程,認識樂器的音色及音樂的大小聲。從聆聽與欣賞中,增加對音感的認識與了解,進而培養藝術探索與創作的能力。 |
二年級-樹谷園區 | 樹谷生活科學館裡面的特展有生物是如何從海洋到陸地,又是如何從爬行變成站立?恐龍為何會滅絕?人類又是如何進化的呢?還有地球的形成與演變相關知識,是小朋友觀察、探索科學知識最好的體驗。冒險體驗場則是許多孩子期待已久的冒險活動,當然也可能是部分孩子難以跨越的障礙。原本持觀望態度的孩子,在其他完成活動的孩子鼓勵下,全數上了活動高臺挑戰自我,在所有同學的吶喊加油聲中,幾乎所有孩子都完成自我挑戰,真正體現「人要克服難,不要被難克服。」的精神。 |
三年級-科工館 | 結合自然課程動物的身體和運動,讓孩子透過參訪,了解動物的運動,並對環境保育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及養成良好衛生習慣 。 |
四年級-校區宿營 | 透過團體活動培養學生合作共榮的榮譽感,增進人際關係,並培養學生基本生活自理能力。配合自然生態設計的課程,讓學生認識校園植物與分類。 |
五年級-原住民園區 | 透過情境塑造、動手操作及感官體驗等展示方法,以深入淺出的引導方式,引導學生了解臺灣原住民族傳統文化藝術以及生活方式,為多元文化及臺灣永續發展盡一份心力。 |
六年級-花蓮尋根之旅 | 本校由慈濟基金會所創辦,以「慈濟人文」為本位課程,學生自入學起即受其薰陶,為了讓學生能更了解其精神與宗旨,除了透過人文課程講授相關故事外,「讀萬卷書,不如行萬里路」,更希望透過「 心靈的故鄉─ 花蓮尋根之旅 」的安排,回到心靈的故鄉 -靜思精舍,實地訪查,讓孩子們能進一步將所學內化期待在師長的用心照顧下孩子們 能 將心中最深的感動帶回家與親人分享讓感動生根發芽,延續慈濟精神。 |
食農教育 | 食農教育是一種強調「親手做」的體驗教育,學習者經由親自參與農產品從生產、處理,至烹調之完整過程,發展出簡單的耕食技能(董時叡、蔡嫦娟,2016)。 在這個過程中,不僅是表面的勞動體驗,更重要的是讓學習者能夠瞭解食物來源,培養選擇食物的能力及正確的飲食知識,學習對食物、生產者和環境的尊重與感恩。 |